Sunday, September 27, 2009

李兆基 亚洲股神 新鸿基地产


李兆基一九二九年出生于广东顺德。当时其父在顺德开了家经营金银业的小铺,李兆基的孩童时代就是在这个小铺子里度过的。从小耳濡目染,使李兆基对做生意产生了特殊的兴趣。三十年代中,李兆基的父亲从顺德来到广州,开了一家银庄。小学刚毕业的李兆基也随父亲来到广州,在父亲的银庄里打杂,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国内地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之时。李兆基在银庄里每日接触大量钱财,他亲眼看见有的人几天前还拥有几捆钞票,几天后便随钞票剧烈贬值而一文不名。年轻的李兆基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钞票只是浮财,而拥有物业才是真正的恒产。这个道理李兆基认为他终身受用不尽,正是靠着它,李兆基才有今天这番事业。

一九四八年,李兆基怀揣一千元钱,只身来到香港,躲避战乱。初抵香港,李兆基利用他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在几间银铺挂单,从事买卖外汇和黄金的生意。当时正值解放战争之时,不少内地财主跑到香港,外汇兑换业务及黄金买卖生意十分兴隆。李兆基与何贤等人合作,在这场黄金大战中大赚了一笔,为其后来事业的发展奠下第一块基石。五十年代初,李兆基又转行做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生意十分顺手。然而,尽管钞票源源不断地赚进,李兆基的心里仍不踏实,广州的经历令他终身难忘,他决心另择生意行当。从过去的经验里,他今次选择了一个可靠的行当 —— 从事地产业。

一九五八年,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德胜等八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生意。一九七三年初,恰值香港股市牛气冲天之时,李兆基趁机将永泰公司上市,每股一元的股票一下子涨至一元七角,李兆基大捞了一把。也是运数使然,就在李兆基大捞一把之后,香港股市随世界经济衰退而大崩盘,地产业也随之陷入低谷。李兆基此时手里握着巨额现金,他看准机会,大肆压价购进土地和旧楼。

一九七五年,香港股市开始复苏。李兆基也在此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有限公司。股本1.5亿港元,地盘20个。恒基兆业成立之初,仅有股本一点五亿元,楼盘二十个。但几年之后,它的地盘激增至逾百个。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要源源不断地取得足够的土地来建房决非易事。李兆基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方式来为自己增加土地储备。李兆基以工业化方式经营地产业。他将土地视为原料,楼宇为制成品。源源不断地收买土地和不断生产出成品,使恒基兆业博得港人口中的“楼字制造工厂”的名声。

一九八一年六月,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地将恒基兆业推上市,一举集资十亿港币,充实了自己的实力。成功地渡过了八十年代初、中期香港地位未定时的低潮期。渡过了八十年代初中期的低潮,李兆基和他的恒基兆业又上一层楼。一九八八年,恒基兆业地产公司全面收购了永泰建业,将之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新世界发展勇气逼人;恒基兆业则眼光远大,先声夺人。

1993年2月,他与郑裕彤、何鸿星以14.9亿港元收购加拿大Westcoast Peboleam公司。1994年8月,出售加拿大物业百福轩(总楼面要1.63万平方米),市值1.6亿美元。恒基地产于1992年大量投资大陆房地产,1993年6月止,在大陆供集团发展的地盘共有20个,总楼面积逾185.8万平方米,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其购入成本低于集团总资产10%。

经过多年发展的李兆基,现在已成为香港地产业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显要人物。他现在是香港恒基兆业地产及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主席,共计持有59.87%的恒基兆业、2.5%东亚银行、12%新鸿基公司、10%星洲新达城市发展的股份。此外,李兆基通过恒基兆业地产持有71.8%的恒基发展、29.7%中华煤气、32.6%油麻地小轮和25%广州洛溪新城的股份。1996年,恒基兆业地产总市值达123.30亿美元,资产总值为679.45亿港元,营业额111.71亿港元,在香港上市公司排名中位居前列。

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短短几十年时间,创下了令世人瞩目的永恒基业。他处世心细,精于计算,他有一句格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做小生意要勤奋,做大生意要计算精确。香港富豪李兆基的名字,经常排在外国财经杂志富豪榜之列。他的成功秘诀在于眼光敏锐,他认为地产建设大有可为,全力以赴,于是创下了今天的巨额财富。

李兆基的成功,当然希望延至下一代。所以他教儿子有自己一套,他说:“少年得志,狂妄自大;游手好闲,不思勤奋,是失败之源;放纵自己,轻挑浮躁,早晚会闯祸;凡事不可忘本,饮水而不思源,后果堪虞。”

借势合作捞到第一桶金

开初,他被银庄的钞票迷住了。你看,各种各样,大捆小捆,出出进进。他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赚上几捆钞票呢?渐渐地,他业务上也入行了,兜里也装进了一些钞票。可不知为什么吃饭没有钞票不行,但这些钞票今天可以买到一斤米,过两天就连一两米也买不到了。就在他开始懂得怎样赚钞票的时候,他又似乎觉得光赚钞票没用。他开始厌恶钞票了,为什么?他说不清楚,可他又离不开钞票。

由零到亿的富豪是香港举世知名的特产

李兆基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香港人的梦。

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李兆基1997年的资产达150亿美元,是当时亚洲最富有的人,也是世界第四大富翁。或许,人们关注李兆基的个人财产比关注他的现状多,李是靠在香港开发地产成为举世瞩目的富翁,但从近些年来他的主力公司——恒基兆业的经营业绩来看,地产市场正成为拖累他财富的“后腿”。

失落的地产帝国梦

1994年,李兆基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时说:“公司肯定在香港之外,地产之外搞多元化发展。”当被问及方向在哪里,李兆基犹豫着回答:“我不知道,我还没有找到。”

一边在寻寻觅觅,一边却犹犹豫豫。李兆基万万没有想到,7年后的今天,他仍然在四处寻找。“多年来他一直在谈论新的增长驱动力,却没有任何结果,”跟踪恒基兆业的一位银行分析师说:“他现在有被从亚洲公司第一梯队中甩掉的危险。”至今,恒基兆业超过90%的利润仍然来自于香港地产市场。不知李兆基想过没有,恒基兆业的发展已经有如一艘在大海中逆风而行的大船,不进则退。

心智模式的障碍

如果人们非要把恒基兆业的经营业绩节节下滑完全归咎于多元化投资效果不佳或香港地产市场低迷的话,倒不如说企业的机制和管理出了问题。跟亚洲所有的家族企业一样,恒基兆业是靠创始人李兆基用自己超人的能力把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的。致命的是,在企业出人头地之后,也就意味着一权独大的开始,尤其外人在决定企业未来时没有发言权。反观国内最近几年来家族企业灾难不断,尤其最近发生的益通事件,一权独大、一股独大的威力可见一斑。曾经贵为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的广州益通集团,因其一股独大的经营作风导致集团出现债务危机,董事长最后身陷囹圄。

残酷的生存现实

尽管受过李兆基10载的教导,他的两个儿子李家杰李家诚并没有鼓舞起投资者的信心。他们含着银匙出生,是亚洲家族企业下一代的代表。事实上,1998年李兆基给他的大儿李家杰打的分数是:“及格”,以后再没有修正过。李兆基为什么舍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交由刚刚“及格”的大儿子李家杰来打理?

创业初期,正当他欲宏图大展之时,他最欣赏和信任的一个徒弟却要离开,他满腹疑惑,不知就里。徒弟临行时告诉他,他的皮箱里装满了公司的机密文件,要想拿回,须用100万来赎。结果官司整整打了五年才摆平,从此,他得出“家族企业”的管理在中国应该是“50年不变”的结论。

家族化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如何做得更好。中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营企业迅速崛起。以广州市为例,1999年销售前10名的公司中,民营企业就占了7席。然而,当前摆在众多民营地产企业面前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如何发展壮大了,更为紧迫的是如何解决好赏罚分明、家族成员平衡、唯才是用等关乎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

李兆基虽只是小学毕业,但却身怀绝技:用算盘计算快过电脑。他的脑力惊人,恒基一百多地盘,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哪里进度如何,哪里面积多少,随口可出。李兆基的座右铭是:“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他认为凡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养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准备,有独到眼光,方能先别人一步。

李兆基谈到个人财富问题,说了一句古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始终认为,不择手段,没有道义,发达了也没有用,做人应该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理想。

既然明知财富如浮云,那么为什么几十年来还要在商界纵横驰骋呢?李兆基认为,事业所带来的成功感,不完全在金钱方面。在他心目中,做地产最重要的是有预测能力和鉴别能力,买地就像买衫一样,买得便宜穿得久,便说明你眼光好、买得值。大家一齐去买地,谁识货,谁不识货,“有料无料”,几年后便见分晓。总括来说,投资有如一块试金石,能分辨“高”“低”、明察秋毫,是为最成功的境界。李兆基除了投资眼光快且准外,待人接物也很注重传统的人情味,决不像有些商人只认钱不认人,几十年来,他的恒基公司几乎与香港各大地产公司都合作过,被誉称为“百搭”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