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8, 2010

圖表走勢決定買賣時機 曹仁超

曹仁超投資者筆記 2010年8月8日圖表走勢決定買賣時機


圖表走勢決定買賣時機
沒有基礎分析作後盾的技術分析,只是花拳繡腿,不堪一擊;同樣只論股份優劣而不把握時機,可能呆坐十年,仍只見波幅而不見升幅。兩者最好互補長短,再加上嚴守紀律,才能投資成功。

技術與基礎分析互補長短
我老曹入行40年,至今仍無法回答以下問題:基礎分析與技術分析之間,到底誰優誰劣?成功掌握時機,到底是否真的有可能做到?買入後持有好,還是因時制宜好?

巴菲特曾在其上市旗艦巴郡的年報中透露,他最初投資時,只運用技術分析,但發現賺不到錢。於是改用相反理論,逆市而行,結果也不成功。最後才轉學價值投資法鼻祖本傑明?格拉罕姆的基礎分析,發現有效,便一直沿用至今。

格拉罕姆於1932年中開始在財經雜誌《福布斯》(Forbes)撰寫文章,推介股份。當時正值美股大熊市結束,可謂時來運至。格拉罕姆主張大部分人都應該投資,而投資首要是保本,其次才是賺取合理回報。

格拉罕姆曾任職對沖基金經理,擅於投機,故他並不反對別人投機。他反對的是人們明明在投機,卻自以為是在投資;或沒有足夠的投機知識及技巧,卻東施效顰;甚或拿自己輸不起的錢去投機。

1976 年格拉罕姆去世,其生平最成功、最出名的弟子巴菲特,順理成章成為價值投資法的代表人物。巴菲特於1960年開始投資,1965年起接管巴郡,1974年 全力出擊(剛剛是另一次美股熊市結束期),花上10年時間大量收集廉價美國股票,再利用1982至2007年超級大牛市,將巴郡發展成為一家萬人景仰的投 資公司,而自己也登上世界首富之位,更被捧為股神。不少人都視巴菲特為學習對象,價值投資法也因此家喻戶曉。

小看時機吃盡苦頭
然 而,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股神也有出錯時。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2008年第四季度純利下跌96%,已是連續五季純利減少;2008年全年投資淨收益驟降62%。 2009年3月,巴郡被權威評級機構惠譽(FitchRatings)調低評級,發行人違約評級(IDR)和高級無抵押債務評級均由AAA降至AA+,前 景堪憂。

2008年少男少女都愛說自己太傻太天真,2009年初巴菲特也承認自己太傻(但並不天真)!他在致股東的一封公開信中說我至少犯了一個大錯和數個較小的錯,但也造成了傷害當市場需要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決策並迅速採取行動的時候,我還在啃自己的拇指。

巴 菲特錯在哪裡?他錯就錯在試圖證明自己比市場聰明,以為市場可能會錯!他錯在早於2008年10月便向全球投資者發出入貨信號。在油價接近歷史高位時,他 大量買入美國第三大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的股票,沒料到油價大跌;在金融海嘯餘波未平之時,又花上2.44億美元入股兩 家愛爾蘭銀行,結果兩家銀行的股價在2008年下跌89%。

事實證明巴菲特犯下太早看好、太早入市的毛病,被市場狠狠地教訓了一次。同時也證明世上並無預知未來的水晶球。你沒有,我沒有,巴菲特也沒有!

我老曹並非要挑戰巴菲特,但股神似乎忘記了自己的投資格言不要輸錢!巴菲特較大部分人聰明之處,就是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是沒有及時糾正)。股神的神話暫告一段落,這對價值投資法信徒來說,可謂一次沉重的打擊。

巴菲特只信奉價值投資,對技術分析不屑一顧。他甚至曾說就算我把圖表倒轉來看,也看不出不一樣的結果。我老曹卻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單純使用任何一種分析方法,不論是純技術分析或純基礎分析,都不足取。

沒有基礎分析作後盾的技術分析,只是花拳繡腿,不堪一擊;同樣只論股份優劣而不把握時機,便會犯上巴菲特的錯。太早買入,可能呆坐十年仍只見波幅而不見升幅。兩者最好互補長短,再加上嚴守紀律,才能投資

成功,既可避免自己感情用事,又可防止虧損擴大。
易學難精隨時浸死
技 術分析易學難精,大部分人花三個月時間便以為可掌握竅門。當市場出現一些不規則的波動,有的人一知半解便自命走勢專家,結果成為大輸家。在投資研討會上, 我老曹也曾強調:不懂游泳者,會拒絕下水;深諳水性者,碧波暢泳,也不會出事;最易浸死者,就是那些只有半桶水的人。

不少自謂技術分 析大師的人,只是用股市過去的表現去預測未來,卻不明白過去只可作為參考,未來並不一定是過去的延續。學走勢,一定要 精 。萬勿看罷幾本二流分析員寫的書,便以為自己天下無敵。寫那些書的作者連自己都未發達,不是講就無敵,做就無力,就是做事後孔明,哪有條件教人發達?實踐 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須知道,技術分析的作用,其實只是解釋過去。分析過去,有助於了解將來,但技術分析並不能預測未來。我老曹 學習此道30多年,深知任何分析系統都不會百分之百可靠。更何況投資者須等信號出現後,才能確認走勢,事前無法估計,加上走勢有時準、有時不准。最可憐的 是通常你信的那一次,分析便不准;反而不信的那一次,卻非常神準!

投資市場殘忍之處還在於,當世上有太多人採用同一種分析方法時,往 往會產生反效果。因此,投資者對任何分析系統都應該立即學會,盡快使用。一旦普及之後,便須及時放棄,不再用之。內地投資者迷戀的K線(或稱陰陽燭)乃 17世紀的日本米商本間宗久(MunehisaHomma)所發明,我老曹1971年早已學習,老師更是當年大名鼎鼎的日本國家商品期貨公司駐區副總裁。 不過,K線跟道氏理論和艾略特波浪(ElliottWaves)一樣,都是易學難精的技術分析。隨著計算機普及,已有太多人以為自己精於此道,違反有錢人 永遠只佔少數的鐵律。人人都懂得的分析技巧,通常不值錢。

當人人向右望時,我老曹建議大家不妨向左望;當人人向左望時,則應該向右 望。現在比較可靠的分析工具,依次為隨機指數(Stochastic,STC)、相對強弱指數(RelativeStrengthIndex,RSI)、 趨勢線(Trend)和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MovingAverageConvergenceandDivergence,MACD)這些都是我老曹 常用的分析工具,它們的信號均無灰色地帶,絕不模棱兩可,只有動與不動!當自己的看法與上述工具的分析結果有出入時,必須重新檢討己見,不要盲目堅持。

另外,一些內地投資者較少使用的技術分析工具,如動力指標(momentum)、波動指數(VolatilityIndex,VIX)、阿姆斯指數(ARMSIndex)等,都值得了解一下。

投資須自問身 勢

小富由儉這句話,應改為小富從懂得理財開始。
儲蓄這習慣,最遲25歲便應該丟掉。因為儲蓄培養出節制的習慣,而節流卻不如開源。接下來應學習投資理財,並將之視作一生一世的事。否則,保證在你退休之時,生活水平會大幅回落。

致富之路不在儲蓄在理財
如果儲蓄真的可以致富,全球最富有的國家早就應該是中國了,但事實並非如此。當今最富有的國家是儲蓄率接近零的美國,由此可見致富之道不在儲蓄而在投資
。過去40年以來,我老曹從未見過一個人可以通過儲蓄而致富。中國人一生省吃儉用,結果又如何?

20世紀60年代,香港一家銀行的電視廣告的宣傳語是: 儲蓄能令你金銀滿屋,日後享受美滿退休生活。廣告中兩位老人家翻開存摺,眼見金光乍現,便心滿意足地微笑。

現實生活中,不少中國人省吃儉用,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看著自己的銀行存款數字上升,卻忽略了金錢的購買力會逐漸被通脹吃掉。

一直以來,中國人都過分強調儲蓄。大部分人習慣將25%或以上的收入存下來,而去貶低投資(今天叫理財)的地位,還喜歡批評美國人不儲蓄。殊不知儲蓄一旦成癖,就會變為一種嗜好,很容易犯為儲蓄而儲蓄的錯誤。

我老曹的母親便是典型的例子。在我月收入僅300港元之時,她強制要我每個月存30港元下來。我父親的性格剛好相反,他可以為幫助朋友而向其它朋友借錢。結果借錢的朋友有借無還,父親自己的財政狀況因而弄得一塌糊塗,母親也常罵父親是老好人。

當 我收入漸豐,母親卻依然省吃儉用,不肯增加消費。她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就是看著銀行存款數字上升。她彷彿為省錢而活。到20世紀80年代,母親才開始改變習 慣,但她只投資於匯豐控股(00005.HK)、恆生銀行(00011.HK)、香港電燈(00006.HK)和置地公司(20世紀90年代置地公司轉到 新加坡掛牌,母親才忍痛賣掉該股票)。

母親一生省吃儉用,去世時留下數百萬港元,可算是個小富婆,但她投資開始得太晚,在香港數百萬 港元只可買到一個住宅單位而已。那麼,你說儲蓄能否累積財富?很明顯儲蓄就是儲蓄,與致富無關。找尋財富的正常方法,是將沒有價值或低價值的東西,變成有 價值的東西。例如將土地建成高價的樓房,運用各種方法去增加公司的賺錢能力,或借助自己的投資眼光賺錢,方稱得上是致富之道。

年輕人第一課量入而為
我老曹認為,年輕人在成年以前,心智尚未成熟,的確應以儲蓄為主,讓自己養成正確的消費態度,即開支最高不應超過總收入的80%。

因為儲蓄和理財都講求自律,如果年輕人連這一點都控制不了,只管約會談情,然後兩人一起毫無節制地花錢,購買自己負擔不起的奢侈品,甚至用利息高昂的信用卡貸款消費,日後就難以理財成功。

中國消費的第一波從1984年開始,以吃、穿、用為主,人人購買俗稱三小件的手錶、縫紉機和自行車;中國消費第二波從1992年開始,人們以購買俗稱三大件的彩電、冰箱和洗衣機為主。

20世紀80年代在內地出生的獨生子女,即所謂的80後,近年開始進入消費期。年輕人的消費市場吵吵鬧鬧,但雷聲大雨點小,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經驗來看,消費市場的主力始終是中年人而非年輕人。

這 批80後大部分都受過良好教育,收入理應勝過父母。不過,他們仍處於年輕期,消費基本依賴父母負擔。據某項調查所得,北京84.85%的年輕人都靠父母出 資(不少是養老金)支付買房的首期付款。上海這個比例為82.01%,南京為86%,成都為74.16%,天津為87.79%。待他們進入中年期,中國就 會爆發消費第三波,即消費以汽車和改善性住房等奢侈品為主。

雖然我老曹在20世紀70年代初剛開始寫文章時,已批評儲蓄之害
但年輕人如果還未懂賺錢就先學會花錢,以後還談什麼理財?年輕時養成量入為出的消費習慣,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才能在35歲之前積累到第一筆原始資金,參與以錢生錢的遊戲。

台前一分鐘背後十年功
李 小龍之所以可把雙節棍耍得出神入化,就是因為他在台下花了多年時間每天練習。同樣,學會一種投資技巧,基本工夫需要100小時。如果你每天願意花兩小時學 習投資,通常3個月便懂;但掌握一種投資技巧,約需1000小時,即差不多要花上1年半左右。至於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非10000小時不可,即大約10 年。世上沒有 即學即會 這回事。

學習投資並無快捷方式,必須經過一系列過程才可自我完善,這其中包括改造自己的性格、讓知識增值、學會深入分析,以及嚴謹地貫徹和執行投資計劃忍、狠、準三個字我老曹學了40年,但有時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仍難免忍不住;在形勢有利時又不夠狠;甚至有時看不准時機。

資深投資者必定明白,在3分鐘內所作的正確決定(例如判斷何時進取、何時保守),背後其實蘊藏著10年以上的功力。

成 功絕非僥倖。在看見別人揮灑自如的同時,不能對別人所下的工夫視而不見。如果沒有經過長期訓練,中國運動員如何在奧運會上屢屢奪金、大放異彩?當代著名畫 家齊白石畫蝦,隻隻生猛,5分鐘便畫成,一幅價值數十萬港元。為何?原來齊白石為了畫蝦,曾花上5年時間每天觀蝦4小時,然後再用10年時間學習畫蝦。他 那5分鐘畫蝦的背後,是15年的功力。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學習投資之途,不在乎距離目標有多遠,而在乎閣下每天願意走多少路。來吧,不要再做懶惰的年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