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6, 2009
奥巴马 美国第43任总统
奥巴马1961年8月4日出生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他的父亲是一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母亲是堪萨斯州一名白人女子,两人在就读夏威夷大学期间相识。由于父亲此后前往哈佛大学求学,奥巴马从小由其母亲抚养。在奥巴马两岁多的时候,父母婚姻破裂。6岁时,奥巴马随母亲和继父前往印度尼西亚生活了4年。
此后,奥巴马回到夏威夷,在完成中学学业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州西方学院学习,后转入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1983年毕业。1985年,奥巴马来到芝加哥,从事社区工作。1988年,他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还成为院刊《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非洲裔负责人。1991年在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他返回芝加哥,成为一名律师,并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
1997年,奥巴马进入政坛,当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并连续担任8年。2000年,他竞选联邦众议员,但没有成功。尽管如此,他已在全国政坛崭露头角,并应邀在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同年11月,他在国会选举中当选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
在担任联邦参议员期间,他参与起草了有关控制常规武器的议案,推动加强公众监督联邦基金使用,并支持有关院外游说、选举欺诈、气候变化和核恐怖主义等问题的一系列议案。他还先后出访了东欧、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
当选美国总统,改变美国历史
历时近一年之久的美国总统竞选4日落下帷幕。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最终击败共和党对手麦凯恩,成功当选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这一历史性事件是美国选民对现任共和党
政府8年执政结果最直接的反应,是希望未来执政者在美国内外交困中进行变革的直接体现。
多种因素推“新人”
布什政府的负面因素对选举结果影响重大。8年来,布什政府政策引发共和党内部出现分化,党派根基薄弱。尽管麦凯恩在竞选过程中努力与布什政府保持距离,但很多选民已经对共和党失去信心。
奥巴马深入基层发动选民的竞选策略是他胜选的关键因素之一。他积极团结各种群体选民,由此形成了强大的筹款实力,为其长期广泛的竞选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比之下,麦凯恩依靠企业商界筹款后劲不足,难于抵御奥巴马方面的舆论挑战。他在争取共和党内保守派和独立派选民上也陷入矛盾境地。
美国近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也是造成奥巴马胜选的深层原因之一。美国近年来移民不断增加,少数族裔人数所占比例上升,扩大了民主党的选民基础。由于经济状况不佳,沿海地区居民前往内陆,使中西部和山地一些共和党传统优势大州政治取向渐变。
此外,今年9月两党候选人进入对决阶段后,美国金融危机加剧,选民对国内经济关注程度骤增,这一变化加强了奥巴马在经济和社会政策上的优势。
政坛出现新生态
民主党的选举日胜利不仅限于重夺白宫,还进一步扩大了在国会两院的人数优势。根据迄今已出炉的选举结果,民主党在总共100个席位的国会参议院已至少获得56席;在总共435个席位的国会众议院也已至少获得235席。
当然,尽管总的态势对民主党有利,但根据美国政治观察人士分析,国会也不会因此而成为奥巴马政府的“橡皮图章”。
首先,民主党内部并非步调一致,也存在着自由派和保守派等多种力量,不会在国会始终采取统一立场。众议院多数党领袖霍耶曾说,一些民主党参众议员在各州凭借独立派甚至不满于布什政府的共和党人而当选,进入国会后依然会努力迎合他们的需要。
其次,同一党派掌控白宫并在国会拥有优势,本身就会引起民众的警觉和政坛对手的挑战,因此民主党势必在今后的执政过程中面临各方的监控和舆论阻力。
奥巴马迎接新挑战
近年来,美国内外形势趋于复杂,逐渐陷入困境。美国经济和就业形势严峻,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接踵而至,政府赤字增加;在政治上,两党分裂加剧,共和党内部分歧加重,政府因多种丑闻面临信任危机;在国际上,布什政府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深陷泥沼,其单边主义做法在美国国内外都遭到广泛质疑。
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提出“变革”口号,力图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历史的挑战。在对内政策上,他提出保障中产和低收入阶层利益的经济、税收和健康保险等多项政策,支持各党派、各族裔和各种力量之间的融合;在对外政策上,他主张通过谈判及多边合作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依靠盟友和国际组织处理国际事务,以重塑美国国际形象。
可以预见的是,在当前美国经济形势吃紧的背景下,奥巴马上台后将会首先着手重振经济。至于奥巴马能否带领美国化解各种危机、成功地应对挑战,世人将拭目以待。